首页 > 检索 > 中国历史蚕丝的降解机理和保护研究
中国历史蚕丝的降解机理和保护研究
2022-07-08

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通过SEM,TEM,氨基酸分析,FTIR,WAXD,SAED和DSC检查了战国时期(B.C.475-B.C.221),汉代(B.C.202-A.D.220)和明朝(公元1368-A.D.1644)的中国历史丝绸织物以及人造老化丝绸标本,以研究降解机制以进行保存。在综合表征历史和人工老化丝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丝素蛋白的可能降解过程。降解主要发生在初始阶段的无定形区域,这使得历史和人工老化丝标本的相对浓度和结晶度都增加了。随着降解的进展,结晶和无定形区域都以相同的速度降解。结果,历史和人工老化丝标本相对浓度几乎保持不变,在后期,由于β片和短程有序结构的进一步退化,结晶度进一步下降。结晶和无定形区域的降解导致老化丝的机械强度损失。另一方面,蚕丝的降解过程伴随着内部形貌、二级结构、取向程度和热稳定性的变化。横截面的形貌从堆叠颗粒变为层状片,原纤维片的尺寸减小。二级结构受老化方法影响较大。取向程度普遍降低,变化模式与二级结构具有较大相关性。热稳定性变化不规则,变化模式与二级结构和取向程度相关。具体的相关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相关文件 (1)
Study of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historic silk (Bombyx mori) for the purpose of conservation.pdf
发布时间:2022-07-08 1.3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