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温度
在高温(此处为125°C)下进行热氧化是加速老化过程,最能模拟历史悠久的丝绸纺织品的降解状态,并且降解程度可以通过暴露时间来控制。
光照
亮度是一种常用的视觉退化标记,与非染色丝绸纺织品的颜色变化(黄变)有关。紫外线照射导致亮度的显着指数初始降低,并在2-4天后稳定下来。相反,高温(125°C)下的热氧化会导致亮度随曝光时间逐渐线性下降,而较低的曝光温度不会导致亮度的急剧降低。事实上,在60°C下暴露于热氧化28天后,无法观察到亮度的显着变化。在25和60°C的相对湿度下暴露28天不会影响丝绸样品的亮度。最后,只有浸入极端酸性pH溶液(pH 1时呈酸性,pH 13时呈碱性)时,亮度才会急剧下降,类似于紫外线照射。较温和的碱性和酸性pH条件在25或60°C下浸泡或暴露28天后不会导致亮度的显着变化。 浸入60°C,pH值为13的样品无法测量,因为它在暴露过程中完全分解。亮度的降低被认为是由于在丝绸纺织品暴露的降解环境中形成的发色基团(例如氧化部分)引起的;这将与FTIR的化学变化和氨基酸含量相关。
污染物
pH:酸度是纺织品保护科学中蚕丝降解的传统指标。纺织品洗涤过程中的低pH值通常与试样劣化有关,在保存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一点,以避免进一步的催化降解作用。因此,在纺织品保存过程中,应努力保持中性pH值。一般而言,加速老化的蚕丝显示出比参考蚕丝更低的pH值,并且酸度随着UV和热氧化样品的暴露时间而逐渐增加。历史样品的pH值与暴露于加速紫外线10天的样品和在125°C下热氧化28天的样品相似。这种酸度的增加表明丝绸纤维的化学结构随着自然和人工老化而发生变化。
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氧化,水解,链断裂和链重排(物理老化)被证明是影响丝绸纺织品结构和性能的主要降解机制。事实证明,将加速老化程序与分析标记的鉴定相结合,是支持我们博物馆目前执行的保护任务的宝贵程序,也是大规模评估不同历史时期丝绸纺织品退化程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