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索 > 关于出土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思考
关于出土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思考
2022-07-30

环境因素

生物危害

铁质文物还易受细菌腐蚀。土壤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可将电化学腐蚀中产生的氢气用 来还原土壤中的硫酸盐,使其成为能侵蚀金属铁的硫化物。受硫化物腐蚀的铁质文物,表面生成多孔的黑色硫化亚铁。同时,由于细菌腐蚀过程中氧原子变成氢氧根离子,从而清除了能够减缓电化学腐蚀的阴极——氢极的化学作用,使电化学腐蚀愈演愈烈。

污染物

生锈的铁质文物与自然界的氯化物接触后,可在铁质文物的局部形成微电池,发生化学腐蚀。在腐蚀过程中,氯化物起着电解质的作用,铁锈与金属铁之间存在一定电位,通过 电解质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中,金属铁反应生成离子,使器物基体受到严重侵蚀。


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1、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铁的结构可用统计观点按抗腐蚀能力分成三大类,即铁素体、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体+少许渗碳体。 

2、古代的熟铁(块炼铁)由铁素体组成。铁素体是含碳量很低的固溶体,呈海绵状、带气孔 的疏松结构。空气中的水分及各种污染物容易渗透进铁素体中,故而耐腐蚀能力很差。 

3、古代的白口生铁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渗碳体一般分布不均匀,其在合金表面的含量大于合金内部。虽然它能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但渗碳体与铁素体之间有严重的歪扭现象,两者之间有微裂间隙,因此其仍可受到腐蚀。 

4、渗碳体是一种不十分稳定的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为铁和石墨。我国古代的灰口铁 和展性铸铁中存在大量石墨。石墨层之间存在裂缝和许多孔洞,是有害分子进入铁质文物内部深处的通道,因此其抗腐蚀能力也较差。

5、铁体本身的化学性质较活泼,以及铁的各种组织电极电位不同,会引起自身的电化学腐蚀。


保存条件

藏展环境

金属文物库房的温湿度可参考以下数据:适宜温度为(20±2)℃,相对湿度RH≤35%,温度的日变化应保持在5℃范围内,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应保持在5%范围内。

藏展设施

1、在金属文物库房内,保持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库房内必须配备除湿机、 空调、温湿度自动记录仪。

2、通风是根据空气流动的规律,有计划地使库房内外的空气交换,以达到调节库房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目的。可以通过安装排气扇以加速气流,完成通风任务,切记进气口必须加过滤器。

3、库房的安全设备是保证藏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其主要包括防火、防盗、防虫等项目。具体包括:库房外应合理设置消火栓、给水系统、卤代烷固定灭火设备,库房应设防盗保险门窗,同时做好出入记录。

4、减少存放环境中灰尘对文物的影响,定期用吸尘器清扫房屋,用软布、排笔清除文物表面的灰尘。


管理使用

养护管理

铁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操作流程:

(1)资料的收集研究:文物修复的依据;

(2)建立修复档案:应按照国家文物局所提供的标准格式建立;

(3)清洗:铁质文物的清洗通常分为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

(4)脱盐、除氯处理:目前在文物保护界,铁质文物的脱盐、除氯方法可归纳为溶液浸泡法、电解法和热处理法三大类。

(5)缓蚀处理:在缓蚀剂的应用上,应该选择那些延缓效果好、保留时间长且不改变文物外观的材料;

(6)黏结与加固:可根据器物腐蚀脆弱程度,分别选用改性环氧树脂、聚丙烯酸树脂等胶类将铁质文物残片粘回原处;

(7)表面封护:这种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无色透明,化学稳定性强,具有不透水性,较强的抗紫外线能力,与支撑物的膨胀系数一致,具有抗生物性,有一定的机械抗性。目前较为理想的材料是Paraloid B72溶液,浓度1%~5%。另外,还有一些硅酮类产品如二甲基硅油等。

(8)资料的整理归档。


相关文件 (1)
关于出土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思考.pdf
发布时间:2022-07-30 5.6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