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相对湿度
1.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建筑内环境气候的标准值是相对湿度45~65%;
2.温度升高会加速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化学反应,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
3.湿度是青铜器有害锈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青铜器腐蚀病变的很多化学反应均需要水的参与。研究资料表明,若其他条件良好,青铜器在相对湿度低于35%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因此青铜器的最佳保存环境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低于35%。
温度
1.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建筑内环境气候的标准值是:温度15~25℃;
2.对于青铜器而言,虽然温度变化范围没有达到使金属软化或者熔化的温度,就可以保持其原有形态,但是温度升高会加速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化学反应,会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也会改变部分气体和腐蚀产物的溶解度。例如改变氧气的溶解度,会生成不同的腐蚀产物,使文物表面的状态发生变化。
光照
1.文物表面被红外光照射会造成文物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升高,产生热应力,由此可见光会加速铜的腐蚀,改变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
2.紫外光破坏作用最大,会加速青铜器文物的老化。
3.正常的青铜器,只要温湿度适宜,光照度低于300勒克斯,一般不会对青铜器保存产生影响。但是当青铜器上有附着物,例如有彩绘、纺织品残留物、螺钿镶嵌物等,或者经过保护修复的青铜器使用了有机材料如B72、环氧树脂等进行加固、粘接或者封护时,光照度要按照附着物或者修复材料的要求控制到适宜的范围。
文物本体
病害类型
青铜器的病害包含残缺、变形、裂隙、层状堆积、孔洞、瘤状物、表面硬结物、通体矿化等,这些病害的形成原因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外部环境、铸造缺陷、有害锈渗入等原因。
1.变形、残缺、裂隙是青铜器受到物理作用或者化学作用使得本体形状改变、缺失以及产生裂缝等变化。
2.层状堆积、孔洞、腐蚀等是因青铜器腐蚀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病变现象。
3.锈蚀瘤、表面硬结物是青铜器表面产生的瘤状突起和质地坚硬的覆盖层。青铜器的腐蚀产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大的会对青铜器寿命造成威胁的是一种淡绿色的粉状腐蚀物,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铜,即氯铜矿。青铜器一旦滋生这种锈蚀,就会不断地深入渗透和扩散蔓延,从局部的点腐蚀发展成面腐
蚀,使青铜器铭文模糊、纹饰剥落、穿透器物,如若不做处理,会造成整个青铜器糟朽粉化,并且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由于其巨大的破坏性,故被称为有害锈,也有人把它比喻成青铜器的“癌症”。
保存条件
藏展环境
1.宏观环境:应按照青铜器文物长期保存的要求改善现有的保存环境,如保持较为稳定和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干燥,控制相对湿度40%以下;或者也可以通过增加隔离间改善库房的宏观保存条件,尽最大可能排除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因素影响,为文物提供一个空气流通性好、安全无污染、稳定的存放环境。
2.微环境:在宏观环境不能完全达标时,改善器物保存的微环境十分重要。比如给库房存放的文物制作专用的囊匣,囊匣的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减少物理损伤;二是可以减缓环境变化的冲击;三是为文物创造稳定、干燥、洁净的微环境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制作囊匣的所有材料不应释放对青铜器有害的气体。在展厅展示的青铜器文物时,可以通过在密闭展柜中使用调湿材料、有害气体吸附剂或充氮等方法控制青铜器文物保护的微环境。
管理使用
养护管理
1.前期调研评估。对青铜器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调研分析,观察青铜器的保存现状,对青铜器文物病害情况作出初步评估。
2.应对青铜器文物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包括文物基本信息记录和文物保护现状记录,还有图片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
3.科技检测分析。采用XRF能谱分析、XRD衍射分析、金相显微镜、X光照相等现代科技分析仪器对青铜器文物成分、构造、腐蚀程度、保存状况做进一步仔细观察和检测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清理青铜器文物表面附着物。
5.去除有害锈蚀。去除有害锈蚀时一般采取先物理后化学的方法,可选择用手工、激光、超声波等进行前期的物理除锈,然后采用化学方法进一步去除有害锈,常用的方法有倍半碳酸钠浸泡法、氧化银转化法、乙腈-乙醇浸泡法、苯并三氮唑(BTA)法以及过氧化氢氧化封闭法。
6.整形。采用锤击、撬压、矫形器等方法进行整形,使变形部位反向还原。
7.补配。
8.缓蚀。
9.表面封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