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肉眼观察和显微观察,并配合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该批青铜器的锈蚀产物分为坚硬和疏松两类锈蚀,大部分为较为坚硬的锈蚀产物,有瘤状的锈蚀产物,瘤状物部分较为坚硬,内部的锈粉较为疏松,故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去除锈蚀产物。锈蚀产物有黄色、绿色、蓝色、白色等,颜色呈多样化,说明锈蚀物的成分差异较大。蓝色锈蚀产物以蓝铜矿Cu3(OH)2(CO3)2为主,红色是氧化亚铜 Cu2O,黑色为硫化铜 CuS,绿色是孔雀石 Cu2CO3(OH)2,同时结合金相分析的暗场照片可以看出除上述腐蚀产物之外还含有锡石。锈蚀产物主要为蓝铜矿、孔雀石、氧化亚铜、铅或锡的氧化物、碱式碳酸铜、铜的硫化物等相对稳定的锈蚀,但是有的锈蚀覆盖了器物表面纹饰,需要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锈;还有少量青铜器含有 Cl-,需要去除有害锈,避免病害进一步加重,危害器物本体;有相当多器物已通体矿化,成为有形无强度的脆弱青铜器,在修复前需要加固。大部分的腐蚀产物为 Cu、Mg、Si、Fe,有大量的 Si 元素,说明土壤对青铜文物腐蚀的影响较大,出土铜器附着的锈蚀较活泼,锈蚀有进一步发展及爆发点腐蚀等铜器病害的可能性,故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极其注意有害锈的去除。
病害类型
相当一部分青铜器已呈现濒危状态,存在不同程度 的点腐蚀、表面硬结物、通体矿化、穿孔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