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相对湿度
温度忽高忽低,会导致纤维质地反复受热胀冷缩的变化,产生相互摩擦而降低强度。潮湿的环境会使纸张变潮而发生水解,同时还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墨迹洇化褪色,模糊不清。潮湿的环境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适宜的温湿度可以延缓纸张老化变质,抑制虫霉孳生,延长纸质文物的保存寿命。纸张中含有的水分会使纸张本身变得柔软且富有韧性,但随着温度的上升,纸张中的水分蒸发,导致纸张纤维素的内部结构被破坏,使纸张变脆断裂。
温度
随着温度的变化,湿度也在发生变化。当温度上升时,纤维质地文物原有的水分蒸发,造成干裂、收缩、发脆变色、降低强度。实验证明,温度上升10℃,纤维质地的文物便吸收水气,开始膨胀起来,吸湿后的纤维也会变形。不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还会使纸张长出各种霉菌。
光照
在光照下,纸质文物中的纤维素被激发后发生化学反应,分子的聚合度大大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纸制品发黄、变脆。氧可对纤维素起氧化作用,使之成为易粉碎的氧化纤维素,光线能加速氧对纤维素的作用,称之为光氧化作用。在潮湿的情况下,光氧化反应的破坏力更大。光线对纸张中非纤维成分也有破坏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光线就会使木质素变为氧化木质素。
生物危害
纸张的纤维是有机物质,在造纸过程中大多还要加入动物胶、淀粉等添加剂,加之在装订书籍时所用的各种浆糊原料等,都为害虫提供了生长的食物,一日环境气候条件适合,菌、虫害便会很快蔓延。轻则蛀蚀成洞,重则使纸张裂为碎片,缺字少段,难以辨认。危害书画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的害虫是烟草虫,其次是蠹鱼。
霉菌无处不在,霉菌的孢子大量散播在空气中,要将纸质文物保存在无菌环境中,在一般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霉菌污染纸张后,在其生长蔓延的地方,纸张中的酸(pH值)将迅速增加,严重时在几个月内发现浓度高达5%的一定量的草酸,因而使纸张发黄、变脆以及腐蚀。霉菌在其生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除能使纸张纤维素水解(酸解)生成水解纤维素外,还能分解油墨中的脂类物质,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纸张材料遭受严重的损坏。
污染物
最常见的对纸质文物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主要有:第一种为硫的氧化物及硫化物。第二种为氮的氧化物,其中对纸质文物直接造成危害的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为棕红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并有毒,有很强的氧化性,其氧化性可加速纸张纤维素氧化分解,使墨迹褪色。第三种为卤素及其化合物。卤素主要是指氯气,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有剧烈窒息性臭味和毒性。卤素化合物指氯化氢。第四种为碳的氧化物。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对纸张含酸量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无果长期被纸张吸收就能使纸张酸度逐渐增加,对纸张的破坏性不可忽略。
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纸张的主要原料是纤维素、在制作过程中再加入动物胶、淀粉、矾和树脂等,加上装订裱衬所用的各种江湖,这些物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都是霉菌和昆虫发育所需的食物,不仅脆弱,而且不稳定,容易分解。
保存条件
藏展环境
库存或陈列纸质文物的环境条件应当稳定:冬天应使库房温度保持在12℃~20℃,夏天不超过25℃,相对湿度为50~60%。温湿度每昼夜波动幅度分别为±2℃和±5%。库房必须满足密闭、隔热、防潮等要求。对于文物保护的温湿度环境,重要一点是防止突变。
管理使用
养护管理
质文物的消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杀菌、杀虫剂熏蒸,常用的有麝香草酚、甲醛、环氧乙烷和澳甲烷等。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防霉药纸,如麝香草酚药纸防蠹纸等。还要坚持对杀虫药剂的品种和消毒杀虫方法进行更新,在文物柜内使用专用干燥剂和防虫防霉剂,此外,尽量不使用剧毒和对人体或环境有严重影响的杀菌剂,避免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