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索 > 西夏丝织品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及其保护
西夏丝织品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及其保护
2022-07-08

环境因素

相对湿度

1、文物库房温度超20℃,湿度高于65%,再加上通风不良,此类文物就会生霉,形成菌落。丝網发霉的地方就腐蚀,生出霉斑,霉菌在丝织品上会留下难以除去的色点,并使织物退色。生霉的结果,使此类文物变脆,老化、强度降低大在缩短其寿命。纤维质地的文物在被霉菌腐蚀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发等的文物比未发霉的更潮湿些,并且发粘、变软,在检查库房时如果发现有泛潮现象,可能就是文物被霉菌消化、吸收的过程。

2、文物库房的湿度最好控制在50%-65%。湿度的变化最好不超过3-5%。丝绸质地的文物是由纤维素、蛋白质脂质等有机物质同组成,是微生物和害虫的丰富养料,因而很容易受到细菌、電菌的侵蚀和虫蛀,使织物发生露烂和洞孔。微生物的侵蚀也是纺织品文物损坏的原因之一

温度

1、温度每上升10℃纤维质地的文物被破坏的程度会成倍的增加,控制好温度,不仅能保证文物免受直接损害而且还能控制害虫和莓菌的生长和繁殖。一般害虫和香菌的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繁殖高潮在25°或30°以上。

2、文物库房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4℃-18℃之间,夏季的温度最好不超过25°,库房内的温差变化最好不超过2℃-5℃。

光照

1、无论是日光,还是人工光线,都会对丝织品产生严重的损害,破坏其纤维质地,使颜色褪变,机械强度降低,质地发脆等。

2、尤其是日光,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高强度高频射线,据有关资料证明:这种光线对丝织品连续照身48小时,会使丝的强度下降82%。

生物危害

1、出土的这批丝织品,经过在塔下长期的埋藏,受到周围土壤中盐碱的侵蚀、砖块、鸟粪以及水汽的浸泡后,纤维素便吸收水分而溶胀,并且水介为氢化纤维素和氧化纤维素,使其强度大大降低。

2、在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外界因素中,温度的影响最为密切。


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1、丝织品文物是纺织品文物里的一种。纺织文物主要是动物纤维,包括丝纤维(桑蚕丝、柞蚕丝),毛纤维(绵羊毛、山羊毛、骆驼毛、兔毛)。植物纤维(棉织品、麻织品)所构成。

2、古丝织品中,经常出现织物经纬线条干不均的状况,这种条干不匀现象是由蚕种和巢丝加工工艺原始等原因造成。古丝织品文物极易脱色、碳化,如处理不当将造成极大损失。


保存条件

藏展环境

1、严格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将湿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缓文物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抑制微生物生长,是长期保存文物的必要措施之一。

2、丝织品的应放在条件较好的库内。库房的地面最好是木质地板,具有一定的防潮效果,门窗仓部密闭,以防高湿度空气进入库内。在夏季高湿或多雨天气,库房应紧闭门窗,选择睛朗天气,打开侧门,再把装丝织品的橱门打开,使空气流通,以达到通风,降温目的。

3、丝织品库房的门窗基本上是密闭不透光的,日光也不能直接射入库内。

藏展设施

1、丝织品文物对环境气候有一定要求,建筑物外的气温难以控制,但建筑物内的小气候环境,则可设法改善。安装控制室内温、湿度的空调设备。

2、使用吸湿剂,以改善柜内湿度环境,这是常用的简易方法,通常使用的吸湿剂有变色硅胶、生灰、无水氯化钙、木炭等。但以变色硅为佳。

相关文件 (1)
西夏丝织品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及其保护.pdf
发布时间:2022-07-08 319.84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