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相对湿度
1、出土的青铜器在RH<35%以下,且具备其它优良的存放条件时,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2、在RH>98%时,青铜器表面上的CuCl只要2h就可生成青铜粉状锈病。
3、当RH>78%时,需要4h。
温度
温度是影响生成有害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污染物
1、如果仅靠温度和湿度,并不完全具备青铜器粉状锈的生成条件。周围环境中能否形成电化学反应成分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2、青铜器表面的稳定锈层在不同水分和化学成分下,会形成强弱不同的电化学反应点:氯化亚铜和水及氧气反应产生的氯化氢可以以以下三种方式继续反应:继续和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铜,再继续反应形成碱式氯化铜;和氧化亚铜反应形成碱式氯化铜;与碱式碳酸铜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铜。一系列的反应会使得锈蚀连续不停地作用下去,直至青铜器全部变成粉末。
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古青铜兵器、青铜镜、青铜礼器和青铜杂器等的主要成分为铜锡合金 ,铜占大约 70% ~ 95%,锡占大约 5% ~ 30 % ,还有一些其它元素 ,如铅等。
病害类型
锈蚀:
青铜器有害锈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氯化亚铜 (CuCl) 和碱式氯化铜[CuCl2·3Cu (OH)2],碱式氯化铜是青铜病粉状锈的主要成分。
青铜器无害锈的种类很多,化学成分如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绿色或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有时还混有黑色的硫化铜(CuS),白色的锡氧化物等。
保存条件
藏展环境
放置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保存在空气清洁,干燥的环境中,杜绝电化学反应中需要的O2,H2O及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储藏的湿度要尽可能低于35%,要控制温度并及时处理已生成的青铜粉状锈。
管理使用
养护管理
青铜器的除锈方法主要包括:
1、物理去锈法:机械去锈法、去离子水洗法、超声波去锈法、激光去锈法;
2、化学去锈法:过氧化氢法、乙腈法、连二亚硫酸钠法、碱溶浸泡法(倍半碳酸钠法)、苯并三氮唑(BTA)法、氧化银封闭法、锌粉置换法、混合溶液法;
3、电化学反应还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