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本体
组织结构
1.青铜一般是指铜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 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以锡青铜和铅青铜为主流 。 青铜器腐蚀产物有赤铜矿氧化亚铜(Cu2O)、黑铜矿氧化铜(CuO)、辉铜矿硫化亚铜(Cu2S)、靛铜矿硫化铜(CuS)、胆矾硫酸铜(CuSO4·5H2O)、孔雀石(石绿)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绿铜矿和副绿铜矿碱式氯化铜[Cu2(OH)3Cl]、氯化亚铜矿(氯化亚铜CuCl)等。
2.青铜是铜、锡、铅的三元合金体 , 从有关金相分析的资料可知, 其金相组织中有α-共熔体和(α+δ)共析体,并有游离铅呈不均匀分布,它们中每一个微区都具有不同的电位,可组成多组微电池,在潮湿的、盐碱性土 壤或含氯离子的环境中,极易产生强烈的电化学腐蚀。
病害类型
1.一种危害极大的被文物界称为“ 青铜病” 的“粉状锈” 腐蚀 , 轻则造成表面铭文、图案等考古信息的丢失, 重则器物溃烂穿孔, 甚至酥碎成一堆铜锈。
2.通常将青铜器腐蚀产物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可以增加青铜文物艺术价值,起一定保护作用的“无害锈”;另一类是使青铜文物酥粉、毁溃,缩短青铜文物寿命的“有害锈”。“粉状锈”是一种恶性膨胀的铜锈,其发展迅速, 对青铜器破坏之严重程 度,列各类铜锈之首。
管理使用
养护管理
研究青铜器腐蚀方法:
1.化学法:化学法研究腐蚀,是以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为指导, 对青铜器表面所发生的氧化、硫化等腐蚀现象所进行的化学层面的解释。
2.电化学法:从腐蚀机理上讲,青铜器的腐蚀多数属于电化学腐蚀,通常是指在潮湿环境中,电极上进行的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因此也常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青铜器的腐蚀问题。
3.现代表面波普技术:近年来, 随着表面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 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能谱(EDAX)、二次离子质谱(SIMS)以及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等手段,可将青铜器由表面到基体进行深度剖析,将腐蚀物成分、形貌、晶态等微观信息特征更多地展现出来。
青铜器的保护方法:青铜器保护方法由一般的清除粉状锈转向高效缓蚀剂的研究,缓蚀剂成为青铜器保护的研究热点。